《北京文化创意》策划推出“创艺说”专栏 旨在传承和发扬工匠精神
发布时间:2023-03-23 14:49:50|来源:搜狐新闻|作者:

  《北京文化创意》“创艺说”栏目旨在传承和发扬文化出版、文学艺术领域的工匠精神、精品意识、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在如今大时代下,保持各种思想的先锋性便十分难能可贵,为此,“创艺说”专栏便出现了。

  癸卯年伊始,《北京文化创意》策划推出“创艺说”专栏。“创艺说”中的“艺”是技艺的“艺”,是文艺的“艺”,是艺术的“艺”。“创艺说”旨在传承和发扬文化出版、文学艺术领域的工匠精神、精品意识、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围绕“以‘联合’之力建设文化强国”“当代文学/艺术评论”“中国文学/艺术海外传播”“中外文艺家/出版人故事”“中西文学/艺术比较探究”等主题进行系列报道,为有志于中华文化繁荣昌盛、讲好中华文化故事、传播好中华文化强音的文化出版工作者、文艺家、评论家、作家等提供发表真知灼见和实践路径的有益平台,为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助力文化强国建设贡献《北京文化创意》的创新之力。

  强人工智能时代的艺术和人性思考

  《北京文化创意》“创艺说”栏目特邀作者:李飒

  李飒,中国当代青年职业艺术家、策展人和写作者,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材料与表现工作室。作为总策划人,他曾策划了“后现代主义之后,我们是谁?”一系列共8个当代水墨展览;于2013年组建了“冷墨”艺术小组,至今共参与策划“关于物像与意象的边界”“墨度”“无墨”等10个展览;参与过“阿根廷乌斯怀亚‘世界尽头’艺术季”等共4个国外艺术驻留项目;作品为浙江美术馆、重庆美术馆、澳门艺术博物馆等所收藏。

  下午和一个朋友去看了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耿建翌的展览。耿建翌是中国当代艺术“八五新潮”时期的代表性艺术家之一,也是我的一位河南郑州同乡。

  展览在形式上非常丰富。或许直到现在,人们都还是认为一个当代艺术家应该什么形式都用,海陆空,声光电,装置行为观念——形式上做无限的探索,拥有这些才能体现一个艺术家的当代性,体现一个当代艺术家的优势。但我不这么认为。我已经过了那种对当代艺术的理解还停留在对各种奇形怪状的艺术形式追求的阶段了。

  我认为,当代艺术的先锋性,在于对时代转变的敏感,对时代问题的判断,以及哲学层面对时代精神的把握,主要是体现在思想的先锋性,而不是仅有光怪陆离的形式追求。在这个时代,对于表现形式的探索已经无所不用其极,然而形式背后体现的观念和思想却似乎日益陈旧,而且,好像过去三四十年从没有变过。

  一个艺术家如果缺乏敏锐的判断,而仅仅追求各种新奇的形式,实质上偏离了真正的意义。尤其在这个“强人工智能”时代,复杂的形式、复杂的技术,新奇的手法,人工智能几乎都可以实现。那么,与人工智能相比,人目前还有的一点优势是什么?不是技术,不是视觉效果,不是奇装异服和光怪陆离的装置,而是我们在感知和思想上还存有的一点优势,如果“强人工智能”有一天(我估计不会很远)具备了人类的意识,那人类似乎将失去独特的优势和所长,当然,艺术似乎也就不存在了。

  耿建翌所处的时代,正值中国改革开放不久,当代艺术领域的知识和思想相对贫乏,相比之下,对当代艺术各种形式的模仿相对容易。毕竟,认知的提高是一个过程。耿建翌各种当代艺术形式的探索(装置艺术、观念艺术、实验艺术,等等),并不是很打动我,我认为他对“现代”“后现代”的认识都比较勉强,他的那些艺术形式,在世界范围内比较常见,创新不足。反倒是他在上世纪80年代的绘画作品更打动我,因为它更真诚,也更和他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

  在“强人工智能”的时代,艺术家的意义和优势是什么?人性思考的意义和优势是什么?

编辑:菲菲
免责声明:文章转载自网络。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给予任何担保、暗示和承诺,仅供读者参考,风险自己甄别并承担后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我们会及时删除处理!

图文推荐

相关阅读

资讯

产业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