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3年10月项目启动到如今开启商业首航,中国造船人“十年磨一剑”,通过引进消化加自主创新,在设计、工艺、生产准备、总装建造、内装工程和系统集成等阶段取得一系列重大科研成果,成功打造出这座“移动的海上城市”,硬是把“不可能”变为了“可能”。新时代以来,中国造船业实现多点突破,已经具备承接世界所有主力船型的能力。2018年,全球首艘40万吨智能超大型矿砂船命名交付;2019年,第一艘国产航空母舰山东舰交付海军;2020年,全球首艘2.3万标箱双燃料集装箱船交付;2022年,24116标箱超大型集装箱船出坞……
2024年元旦首航出发的“爱达·魔都号”,成为了最近炙手可热的话题之一。作为中国首艘国产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见证了邮轮经济怎样的变化?又将给市场和行业带来怎样改变?
为什么现在才造大型邮轮?
2008年4月,中国自主建造的第一艘LNG船成功交付;2019年12月,中国首艘国产航母山东舰入列;2023年11月,经过8年科研攻关、5年设计建造的“爱达·魔都号”正式交付。这标志着,中国已成功集齐造船业“三颗明珠”,继德国、法国、意大利、芬兰之后,成为了第五个有能力建造大型邮轮的国家。
长久以来,大型邮轮的建造一直被欧洲垄断,邮轮在欧洲也有较长时间的发展史。公开信息显示,早在1897年,吨位达1.4万吨、可搭载1506名乘客的德国“威廉大帝号”邮轮就已面世,在当时被称为“超级邮轮”。
为什么现在才造出国产大型邮轮?这又意味着什么?
中国旅游研究院副研究员黄璜对中新经纬表示,不同于其他船只种类,邮轮建造考量的既有工业制造能力,还有对旅游产品设计与把控。“邮轮相当于一个可移动的度假区,兼顾酒店、餐厅、商场、娱乐场所等多种设施的功能。国产大型邮轮的诞生,首先意味着中国工业制造技术提升了一个台阶,同时也反映出我们已具备把握旅游者需求、开发旅游度假精品的能力。”
交通运输部水运科学研究院邮轮发展首席研究员谢燮接受中新经纬采访时表示,“邮轮制造是个巨系统,从‘爱达魔都号’2500万个零件可见一斑。而且,邮轮制造的配套企业几乎全部在欧洲,并非我们想造就能造。2006至2012年,中国邮轮市场处于第一个平台期,每年消费人次20万左右,之后才爆发式增长,给造船方带来强烈信号。总体来说,造船既有技术的难点和配套的欠缺,还要有市场需求端的支撑。”
全长323.6米,高72.2米,13.55万总吨,拥有2125间豪华客房和套房,满载可容纳5246名宾客……这些数据背后,“爱达·魔都号”在邮轮中处于什么“段位”?
谢燮提到,“爱达魔都号”与美国嘉年华邮轮集团旗下的“歌诗达威尼斯号”的船型平台基本一致,后者于10年前开发设计,2019年首航。此外,美国皇家加勒比游轮旗下的“海洋标志号”2024年1月将从迈阿密开启首航,它是目前世界上最大邮轮,达到了24.87万总吨,载客量为5610-7600人。2024年即将回归中国市场的“地中海荣耀号”和“海洋光谱号”的吨位都比“爱达·魔都号”更大,按照标准载客量(下铺床位数)计算,“爱达·魔都号”的乘客空间比要小于“海洋光谱号”。
“总体而言,对‘爱达·魔都号’的基本情况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在基础设施上,它还称不上是当今最大、最好的邮轮。建成‘爱达·魔都号’,是中国邮轮建造者在邮轮这一造船皇冠明珠上走出的‘万里长征第一步’。”谢燮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