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法律上,认定给付行为到底是借款还是赠与,更取决于行为人在给付当时的真实想法以及该种想法所对应的外部表现,就是法律上所谓的“意思表示”。如果行为时有明确意思表示的,按照双方的意思表示进行处理即可。比较麻烦的是,在没有明确说明的情况下,如何认定是借款还是赠与?不妨结合双方身份关系、双方收入水平、金额支付时间等多方面因素综合判断。通常,如果给付的金额较大,又无其他情形的,则偏向于认定为借贷;如果给付的金额较小,则偏向于认定为赠与等。而认定给付金额是大还是小,还要考量双方的收入水平、身份关系等要素。
近日,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审结了一起借款纠纷案件,认定微信红包与转账性质存在区别,红包属于赠与,转账则属于借款。案件披露后引发公众热议。
注意到,在日常生活中,亲朋好友间使用微信红包或转账的情况非常常见。为什么发红包会被认定为赠与,而转账则被认定属于借款,二者在法律上的解释有何不同?何种情况下发微信红包不属于赠与?相反微信转账有其他含义吗?对此,多位法律界人士向澎湃新闻作出了相关解读。
多名律师认为,严格来说,不管是红包还是转账,都只是一种支付手段。红包、转账的性质根本上取决于意思表示,红包属于赠与、转账属于借款并不绝对。在意思表示不清晰的情况下,微信红包原则上被认定为赠与,转账原则上被认定为借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