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肝片逐渐成为年轻消费者的日常保健品首选 33岁的季先生服用变成“小黄人”
发布时间:2024-01-27 11:42:17|来源:红星新闻|作者:

  护肝片逐渐成为年轻消费者的日常保健品首选 33岁的季先生服用变成“小黄人”。

  根据近日天猫健康发布的《2023健康年度词》报告显示,90后买走了45%的护肝片,15%的护肝片下单于凌晨1~3时。护肝片正逐渐成为年轻消费者的日常保健选择。

  最近,33岁的季先生服用了自行购买的“护肝片”以备应酬之需,结果不知不觉中人变得有气无力,出现“三黄”——肤黄、眼黄、尿黄,被诊断为药物性肝损伤。

肝损伤居然是“护身符”引起

  “以后再也不随意吃保健品了!”前几天,33岁的季先生出院时十分感慨。刚入住浙江省人民医院感染病科那会,季先生皮肤黄、眼睛黄(巩膜黄染)、尿液黄,人没力气,转氨酶和胆酶都高于正常值五六倍。

  令人奇怪的是,检查提示季先生没有甲肝、乙肝、丙肝等问题,病毒性肝炎被排除,也没有自身免疫性肝炎的证据。

  肝功能不好不会无缘无故。再详细追问病史,原来,季先生一两个月来都在服用一种护肝保健品。“我是做推销的,基本工资加提成,见客户免不了有个应酬。岁末年初是冲业绩、拼‘开门红’比较忙碌的时节。拼业绩又要保身体,便听了朋友的推荐,网购了一种能护肝的保健品,片剂,携带也方便。”季先生说,有了“护身符”后吃过几次,但最近这段时间基本也没用上,“客户现在也注意养生保健,几次应酬都没喝酒,喝点饮料甚至茶一杯,吃得也较清淡……我怎么就成这样了呢?”

  “以前收治类似的病例不少,自行购买的药品、保健品成分不明确,服用时间长加之剂量过大,就超出了肝脏正常的负荷。”感染病科主任潘红英及其团队成员杨丹红主任医师、尹乔乔主治医师等经过分析研究认为,季先生的问题正是药物性肝损伤,大概率是被其视为“护身符”的护肝保健品引起。

  经过一周的护肝利胆等治疗,季先生的肝功能明显好转,眼睛、皮肤及尿液也逐渐不黄了,目前已顺利出院。

用它走“捷径”

转氨酶不降反增

  有人把保健品当“护身符”,有人用它“走捷径”。

  28岁的小刘身高1.78米,体重却达95公斤。去年下半年体检,查出血脂偏高、脂肪肝,其中转氨酶刚超过正常值。

  转氨酶偏高属于肝功能异常表现。不过,医生说,脂肪肝也会导致转氨酶升高,建议小刘先把体重减下来。

  怎样逆转脂肪肝,把转氨酶降下来呢? 减重得少吃多动,蛮痛苦,再说,减肥不可能一蹴而就。晚上,小刘一如往常玩游戏机过了12点,躺下后脑子一时还停不了,突然灵机一动,下单了一种“护肝片”,随即将医生的提醒抛之脑后,一切照

  最近小刘去医院抽了血,结果转氨酶非但未降,还上升了近一倍,这下可把小刘吓坏了。经推荐,他赶紧来到潘红英的专家门诊。

  “脂肪肝严重的情况下,肝细胞内脂肪滴沉积会导致细胞被撑裂,容易导致肝损害。这种情况下的控制并不能单纯的以保肝为主,很重要的一点应该是减肥,减肥才能够使脂肪肝的程度下降,将引起肝损害的病因去除。若引起脂肪肝的病因没有去除,停药以后转氨酶也容易反跳。”潘红英表示,一些药理不明的“保肝”保健品也可能使转氨酶上升,因此叫小刘马上停服“护肝片”,再视情况决定是否需要药物干预。

要重视药物性肝损伤

健康年轻人没必要服用保健品

  “肝脏是人体主要的排毒和代谢器官,相当于一个‘化工厂’。我们服用的药物,包括保健品,进入人体后,都需通过肝脏代谢和‘解毒’,这个过程最易伤肝,导致药物性肝损伤。”潘红英认为,如果是有着良好生活习惯的健康年轻人,没必要服用(包括护肝)保健品。

  潘红英提醒,马上要过年了,选择送保健品给长辈的人不在少数,但要查看产品的说明书,分清对方是否是该产品标识的适宜人群;其次,要一一查询保健品标识与批准文号。当然,服用保健品及补品前,最好咨询一下专业的医生,并应严格遵循医嘱。

  与此同时,也给一些仗着“护身符”就忘乎所以的年轻人泼点冷水,目前没有科学证据表明,服了“护肝片”就可以随心所欲推杯换盏,熬夜狂欢。

编辑:涵雨
免责声明:文章转载自网络。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给予任何担保、暗示和承诺,仅供读者参考,风险自己甄别并承担后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我们会及时删除处理!

图文推荐

相关阅读

资讯

产业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