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和县夏粮收购见闻——国有粮食企业让老百姓卖上放心粮,“到国有粮食企业卖粮放心。”6月9日,安徽和州粮食有限公司善厚分公司内,一辆辆运输车将小麦运到这里销售,种植大户王来成从麦田里赶来,还没拂去头上的灰尘,就为卖麦子过磅来签字,被告知售粮款1天内可到他的账户。
从5月15日开始,和县国有粮食企业启动夏粮收购,全县9个库点、3个烘干中心、45台(套)机械设备全部准备就绪。6月初的雨水给成熟季的小麦质量带来影响,麦子运来时有些潮湿,需烘干。但由于量大,烘干机要24小时连轴转。烘干后小麦才能颗粒归仓。
“从5月27日开始收购,到今天已收小麦1.6万吨,其中烘干7500吨。”从事粮食收购40多年的公司负责人管德武介绍,收购前公司准备充足,从县农发行先期贷款5000万元收购粮食,保证粮农一手交粮一手收款,做到“钱等粮”。
在烘干房值班室里,一台谷物水分测定仪上贴着一张标签,标明检定日期是2022年10月17日,有效日期是2023年10月16日,对于电子汽车衡、水分测定仪等牵动着粮农利益的计量仪器,和县市场监管局的专业人员每半年都要上门对其检测校验一次,这样可让老百姓卖上放心粮。
今年小麦收购时,和县国有粮食企业执行标准:水分在13.5%以内、杂质在1%以内,水分每超1%折1.5斤,杂质每超1%折1斤。而小麦国家最低收购质量标准规定:水分在12.5%以内、杂质在1%以内,水分每超1%折2斤,杂质每超1%折3斤。粮食企业围着粮农转,为粮农早开门、晚关门,中午也不断人,做到粮不过夜,应收尽收。两相比较,粮农实惠多多。
“主动围着粮农转,充分发挥国有粮食系统主渠道作用。”管德武认为,“我们有价格优势,服务跟得上,计量化验公正,公平交易,使粮农卖明白粮、放心粮。”他介绍,全县现有12吨仓容,能够保障今年夏粮收购。
相比以往,今年粮企与粮农联系更为紧密。自5月底6月初麦子成熟期时,善厚分公司负责人张观凯就带着人员下乡,及时向粮农提供市场行情、质量标准、价格标准等信息,免费为粮户预检测粮质,为他们售粮提供服务。
“国有粮食企业跟我们联系紧密,价格公道,计量公平,服务不错,我们自然把粮食卖给他们。”王来成感慨道。
5年前,王来成承包了800亩粮田,今年种的麦子亩产800斤左右,6月8日开镰卖了8万斤。麦子6月2日左右成熟,遇到下雨,每亩产量降了40斤。那两天他一天跑麦田四五趟,把沟水排掉。由于麦子潮湿,需摊开让太阳晒干后再卖,为此,他还请了7个工人帮忙干活。“每天在手机里看天气,晚上睡不着觉,担心夜里下雨,趁着这几天天晴赶紧收割麦子,不然跟不上节气。”王来成说,今年收割机普遍难找,主要是大家都赶上这时段收割。虽然“一机难求”,收费也比往年多一半,但他还是安排了收割机下地收割,目前卖了6万斤。他笑道:“等卖完麦子,就开始灌溉泡田,为秋粮做准备。”
与本地大户王来成相比,杨涛是从江苏来这里承包600亩农田的粮食种植大户。蓝天白云下,青山绿水间,满头是汗的杨涛正站在烈日下的田埂边,一边指挥着收割机抢收小麦,一边让运粮车将打好的麦子运到粮库去卖。他说,这两天有私人粮贩上门来收粮食,甚至出价比市场价还高,但他不为所动,“我还是卖给国有粮食企业比较稳妥。”杨涛说。
夏日的和县西部,麦浪滚滚,麦田中呈现一派繁忙景象,一台台收割机在麦田里来回穿梭。今年全县夏粮种植面积27.4万亩,预计产量11万吨,比去年增产3万吨,种植面积和产量都有所增加。由于今年麦子成熟期间遭遇几场雨,小麦质量较去年整体降低,导致不完善粒增加10%。
据悉,安徽和州粮食有限公司已与中粮集团、广西中饲商贸等大公司签下以销定购协议,保证今年夏粮应收尽收。(通讯员 常兴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