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人士表示,按照目前增长趋势,化妆品市场在年底或将再次突破4000亿大关。种种情况表明,美妆行业正在强势复苏,我国化妆品市场展现出了较强的市场韧性和增长空间。去年,被不少行业人士认为是化妆品行业最寒冬的一年。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22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数据显示,2022年全年,化妆品零售总额为3936亿元,同比下滑4.5%,这是近十年来化妆品零售总额首次出现负增长
美妆市场的牌桌上,每隔几年就有一轮大洗牌。过去,不占优势的国货一直被海外“洋品牌”压制着,但今年伊始国货美妆似乎迎来了逆袭机会。
比如雅诗兰黛在过去6个月内已三次下调业绩预期,多位华尔街分析师近日也纷纷下调该集团评级至三年来的最低水平。
今年2月,根据资生堂、欧莱雅均披露了2022年财报,资生堂净利润下降27.1%,中国市场销售额下滑6%。欧莱雅虽实现销售额、净利润的双增长,但北亚区(包括中国、日本、韩国等市场)却是增速较慢的板块。
海外大牌拓展中国市场的速度在减缓,与之对应的是,珀莱雅上半年收入大涨35%,以及敷尔佳登陆深交所,备受资本市青睐,市值一度超300亿元港币。
雅诗兰黛在中国受创
雅诗兰黛的业绩已出现连续四季度的下滑了。
在雅诗兰黛集团2023财年的第三季度中,其收入同比大跌11.7%至37.5亿美元,虽高于分析师平均预期的37亿美元,但有机销售额下跌8%;在利润层面,毛利率下滑至约69%,净利润同比大跌72%至1.56亿美元。
2023财年的前三个季度,雅诗兰黛集团销售额同比大跌13%至123亿美元,有机销售额下滑8%,净利润出现腰斩,同比大跌55.6%至10.4亿美元。
在业务层面上,护肤品部门大跌20%至19.2亿美元,营业利润大跌62%至2.56亿美元,尽管MAC和The Ordinary有所增长,但抗不过海蓝之谜、雅诗兰黛、蒂佳婷的下跌。
彩妆业务收入下跌2%至10.9亿美元,营业亏损录得1500万美元,主要受雅诗兰黛彩妆产品销售额下降影响,MAC、Clinique和TOM FORD Beauty则录得双位数的增长。
香水部门销售额同比增长1%至5.85亿美元,有机收入增长14%,TOM FORD Beauty、Le Labo和雅诗兰黛香水产品均呈双位数增长,营业利润则因销售成本增加而大跌15%至8900万美元。
护发业务同样录得1%的增长至1.49亿美元,营业亏损则扩大至2400万美元,其中The Ordinary护发产品销售额的增长部分被Aveda的下滑所抵消,销售成本增加是导致亏损扩大的主要原因。
对于业绩的下滑,雅诗兰黛集团首席执行官Fabrizio Freda表示,业绩的下滑与亚洲主要是市场国际航班、签证发放和团体旅游等业务的恢复速度慢于预期,以及海蓝之谜、雅诗兰黛和蒂佳婷等品牌在中国和韩国市场的疲软表现有关。
基于对自身业绩发展的不佳,雅诗兰黛下调2023财年全年业绩预期,预计销售额跌幅将在10%-12%之间。
从区域来看,雅诗兰黛集团只在美国本土市场实现增长,销售额同比增长3%至10.89亿美元,欧洲、中东和非洲市场销售额同比大跌26%至1.47亿美元,中国所在的亚洲市场同比下滑1%至1.19亿美元。
雅诗兰黛似乎正在从中国市场失宠。
渠道层面的原因,雅诗兰黛常年依赖免税渠道降价卖货。有媒体报道,2019年雅诗兰黛在中国免税渠道的销售占比就达到了23%。而资生堂、欧莱雅等占比仅在10%左右。
过度依赖免税店渠道,对雅诗兰黛来说有自相矛盾的问题。比如有不少代购吐槽:“雅诗兰黛专柜和免税店的价格差别太大,专柜卖695元的第七代小棕瓶,免税店才三百多元。
且在日上、海免、韩免三地免税店三个价格,都带不动。”或许这与雅诗兰黛在中国的直营零售业务和免税业务存在竞争相关。雅诗兰黛虽把亚太总部定在中国上海,但免税店渠道的商品决策权仍在总部。所以免税店之间的价格战打得厉害。
而在产品层面,雅诗兰黛集团下的倩碧,曾在2013年大火,在2015年被评为最热门销量榜单No.1。后来,随着护肤知识普及,不少国人知道倩碧期待的黄油更适合欧美人肤质,中国女性肤质可能有不吸收的问题。
其他雅诗兰黛的产品也会受到消费者质疑,而雅诗兰黛没进行本土化改良。
与此同时,欧莱雅集团旗下的兰蔻、YSL圣罗兰美妆、阿玛尼美妆、赫莲娜、科颜氏等,也常年与雅诗兰黛打得不可开交。
Euromonitor数据也显示,雅诗兰黛集团在中国的市场份额已被欧莱雅反超,目前中国高端化妆品市场排名前三的集团依次为欧莱雅、雅诗兰黛和LVMH,市占率分别为18.4%、14.4%和8.8%。两大美妆巨头,业绩一降一升,无形中为双方长达数十年的角力暂时写下注脚。
据艾瑞咨询报告显示,当下化妆品消费,消费者更注重功能性,产品中的成分甚至可以影响决策。像薇诺娜、珀莱雅、敷尔佳等国产功能性护肤品牌正在崛起,这对于雅诗兰黛、欧莱雅来说,也能引起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