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结核由结核杆菌引起,是当今严重危害公众健康的慢性传染病,肺结核主要通过呼吸道传播,每个人都有可能被传染。因此,我们要对肺结核有一定的认识,与此同时,现有疫苗需要“升级换代”了。
3月24日是第28个世界防治结核病日,搜狐健康从北京胸科医院举行的世界防治结核病日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近十年来,全球每年新发结核病患者均在1000万左右。2021年,我国新发结核病患者数量约为78万,占全世界7.6%,结核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
在结核病防控上,被纳入国家计划免疫中的卡介苗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结核病不断“进化”等诸多原因,现有疫苗需要“升级换代”,以获得更高保护效力,降低结核病总体负担。
现有结核疫苗保护效力不太“完美”
结核病是由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引起的慢性传染病,也被称为“痨病”。根据结核分枝杆菌侵犯的部位不同,可分为肺结核和肺外结核。
据北京胸科医院副院长、新闻发言人李亮介绍,结核病是一种古老的疾病,最新研究证实,它至少已经有15000年的历史。过去有“十痨九死”的说法,足见结核病的危害程度之大。
面对这种烈性传染病,疫苗是能从根本上组织其传播的重要手段。天花、麻疹、破伤风等十多种致死率极高的疾病都因为疫苗的出现而得到了有效控制。
结核病的疫苗是大家熟知的、被称为“出生第一针”的卡介苗。人体接种卡介苗后会产生机体免疫反应,通过模拟疾病感染过程从而产生相应的免疫力,用于预防结核病。
然而,这个于1921年问世的疫苗,需要“升级换代”了。北京胸科医院细菌免疫学研究室主任逄宇告诉搜狐健康,卡介苗是活菌疫苗,菌株在体外反复传代过程中,可能会造成一些免疫原性物质的丢失,导致激发免疫系统发生反应的能力逐渐减弱,保护效力也就不够“完美”了。而且卡介苗主要用于3岁以下儿童,保护年限没有明确定论,成年人更是没有合适的疫苗可用,急需研发可推广的新型疫苗来打破这一僵局。
但不可否认的是,卡介苗依旧是现阶段预防儿童患上严重结核病的最有效办法。
“三管齐下”,新型结核疫苗有望问世
研发保护效力更高、能用于全人群的结核疫苗是现阶段国内外相关领域学者的研究重点。“全球结核疫苗的研究进展处于‘并跑’状态,谁也没有达到试验终点。”逄宇告诉搜狐健康,现阶段国际上唯一一个所谓的新型结核疫苗是由英国一家跨国药企研发的,但它主要是以降低感染到发病的可能为目的,并不是预防感染,不能算真正意义上的疫苗。
作为一家结核病防治专科医院,北京胸科医院在疫苗研发上展现出强大的实力。据了解,该院目前在研结核病疫苗共有三条技术路线,分别是重组卡介苗、mRNA疫苗和纳米融合膜疫苗。
重组卡介苗被认为是最有可能替代卡介苗的抗结核疫苗之一。它的原理是让卡介苗变得更“强壮”,激发更强的保护效力,实现对入侵结核菌的早期清除。目前,北京胸科医院已经构建了多个过表达特异性抗原的重组卡介苗疫苗株,并正对疫苗的免疫功能进行相关评价。
此外,基于mRNA疫苗平台,逄宇所在的团队通过覆盖结核菌全生命周期特征性抗原,联合国内疫苗企业,已经鉴定到多个具有应用潜力的新型mRNA结核疫苗组合。同时,他们将具有较强免疫原性的微生物细胞膜与包含大量抗原信息的结核菌细胞膜进行融合,进一步搭载纳米材料PLGA形成了结核纳米融合膜疫苗。
“我更看好新型mRNA结核疫苗,相对来讲风险性较低,整体的安全性评价过程会短一些。不过,重组卡介苗的研究进展是三者中最快的,已经到临床前阶段了,其他两个暂时在动物试验阶段。”逄宇预计,最快3—5年,我们能看到新型结核疫苗的临床试验数据,8—10年,能看到大规模人群队列研究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