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发病高峰来了!5岁以下宝宝最容易“中招”出现以下症状需立即去医院!
每年5-10月份,宝妈宝爸都战战兢兢,因为手足口病发病高峰来了!深圳疾控提醒:深圳手足口病风险等级,已经连续两周为中风险,近期手足口病疫情明显上升,已进入夏季流行季,5岁以下的宝宝最容易“中招”,3岁以下宝宝要预防重症。
手足口病通过什么方式传播呢?
手足口病传染性强,通常发病后一周内传染性最强。手足口病可以通过粪—口途径传播、接触传播、呼吸道传播。而密切接触是手足口病的重要传播方式!接触被污染的手、玩具、奶瓶、餐饮具等物品,都算密切接触。也就是说,如果宝贝和手足口病患儿一起玩、摸了患儿的手、玩了患儿的玩具,然后宝贝又不小心“吃”了自己的手,那就有可能被传染!
感染手足口病有哪些临床症状呢?
手足口病潜伏期一般为2天~10天。患者会发热,手、足和臀部出现斑丘疹、疱疹,口腔黏膜或咽峡部出现散在疱疹,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腹泻等症状。部分病例仅表现为手、足和臀部皮疹和/或咽峡部疱疹。
症状跟感冒非常相似,心大的家长很容易误判。等到孩子口唇、手脚、屁屁出现疱疹或红色皮疹,家长们可能才会意识到不对劲。
如果观察到娃(尤其3岁以下)出现以下情况,可能短期内会发展为重症,马上打个飞的去医院——
体温不退:常规退热效果不佳,持续高热,体温大于39℃;
精神不佳:精神萎靡、烦躁、头痛、吸吮无力、站/坐不稳等;
状态异常:眼球震颤或上翻、呕吐、易惊、肢体抖动、呼吸增快、出冷汗、手脚发凉等。
少数病例皮疹不典型,表现为细小沙粒状皮疹、单部位皮疹或无皮疹。少数病例可能出现病毒侵犯中枢神经系统,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症状,表现为脑膜炎、脑炎、脑脊髓炎,甚至出现肺水肿、肺出血和/或循环功能障碍等,病情进展迅速,可致死亡。
尽快打疫苗
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至少有20多种,但EV71是引起重症病例、死亡病例的主要“元凶”。接种EV-71疫苗,可以有效地减少手足口病重症的发生。
官方盖章的有效预防建议:6月龄~5岁的儿童接种手足口病毒疫苗。5岁以上的孩子,随着体内免疫能力增强,患手足口病的几率小,不建议打疫苗。
引起手足口病的病毒有20多种,它们之间没有互相交叉免疫。即使打了疫苗,也可能还会得手足口病。但只要是打过疫苗,出现重症的可能性就非常小。
不小心“中招”,也不要过分紧张。听从医嘱,在家隔离观察。得病的患儿不要去幼儿园或学校上课,症状完全消失后满1周,才可以复课。
家长和小朋友们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做好这些预防措施:
1、保持儿童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不喝生水,不吃生冷食物,避免与其他生病小朋友密切接触。
2、儿童玩具和常接触的物品如食具、奶具、毛巾、牙杯、床上用品、衣物等应定期清洁消毒。可选择对肠道病毒有效的中效或高效消毒剂,如含氯(溴) 消毒剂,阳光充足时也可置于太阳底下暴晒以消灭物品表面病毒(肠道病毒不耐高温) 。
3、家长自身也需注意个人卫生(家长很可能成为隐性传染源),尤其是接触患儿前后、给患儿更换尿不湿、处理大小便后都要勤洗手。
4、选择接种疫苗也是十分有效的预防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