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会出现压力性尿失禁? 如何自查判断压力性尿失禁的严重程度?
发布时间:2023-06-24 20:22:14|来源:搜狐健康|作者:

  盆底肌承担着支撑阴道等器官、控制大小便还有性的功能。脆弱的盆底肌引起的问题可能会困扰一生,因此盆底肌问题不能忽视。

  近日,刚过70岁的李女士来到北京积水潭医院泌尿外科门诊,向接诊的刘振华医生诉说了自己的困惑:平素体健的自己喜欢旅游,但这两年出现的“漏尿”阻碍了出游的脚步,平时咳嗽、打喷嚏甚至大笑都会出现上述尴尬的情况,不得不一直垫尿不湿或卫生巾,严重时身上还会出现异味,影响了社交生活。

在咳嗽、打喷嚏、大笑等腹部压力增高时出现的不自主尿液漏出的现象,医学上称为“压力性尿失禁”。

  其实,像李女士这样的患者并不少见,常见于中年女性,

  研究显示,中国成年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的患病率高达18.9%,在50-59岁年龄段则高达28%,对中老年女性生活质量和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并可能导致一系列的生理心理问题,被称为“社交癌”。但由于社会和文化因素,很多女性朋友对压力性尿失禁的关注不够,导致了延误治疗。

为什么会出现压力性尿失禁

年龄因素:

  随着年龄增长,女性尿失禁患病率逐渐增高,高发年龄为45-55岁,60岁以上的发病率可高达38%。这可能与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出现的盆底肌松弛、雌激素减少和尿道括约肌退行性变等有关。

生育因素:

  婴儿经产道分娩时,对阴道、膀胱及尿道造成很大压力,神经和肌肉极度延展,发生损伤的机会增加,最终导致尿控能力的下降。

盆腔脏器脱垂:

  压力性尿失禁和盆腔脏器脱垂紧密相关,两者常伴随存在。

长期腹压增高:

  常见于肥胖、肺气肿、支气管哮喘、慢性咳嗽、习惯性便秘、长久站立等人群中。肥胖患者发生压力性尿失禁的概率显著增高,体重减轻与压力性尿失禁的改善和缓解相关,减肥后的患者其压力性尿失禁的发生率降低50%。

如何自查判断压力性尿失禁的严重程度

  压力性尿失禁的症状分为轻、中、重度。

轻度:

  腹压增加时如咳嗽、打喷嚏时偶发尿失禁,无需使用尿垫。

中度:

  腹压增加及站立时,有频繁的尿失禁,需要佩戴尿垫生活。

重度:

  起立活动或卧位体位变化时即有尿失禁,严重地影响患者的生活及社交活动。

压力性尿失禁的治疗方式

  对于轻度的压力性尿失禁患者一般采取保守治疗的方式:

生活方式干预:

  肥胖是压力性尿失禁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对于每位患者都应当做好相关教育,此外,戒烟戒酒、预防便秘,养成良好的排尿习惯也有助于缓解压力性尿失禁的发生。

盆底肌训练:

  是指南高度推荐的保守治疗项目,既是治疗手段也是预防所需。早在分娩前就应该开始训练,并作为产后康复项目长期坚持。盆底肌训练要达到相当的训练量才可能有效。训练的方法是持续收缩盆底肌(提肛运动)2-6秒,松弛休息2-6秒,如此反复10-15次。每天训练3-8次,持续8周或更长时间。对于不能长期坚持的患者还可通过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增强疗效。

编辑:菲菲
免责声明:文章转载自网络。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给予任何担保、暗示和承诺,仅供读者参考,风险自己甄别并承担后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我们会及时删除处理!

图文推荐

相关阅读

资讯

产业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