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家门泽尔得出一个结论,咬指甲能够帮助人平衡情绪,让人暂时的逃离自己不太喜欢的状态,分散人的注意力。许多人在刺激下,也就是心烦、压力过大,或者过度兴奋的时候,会有咬指甲的冲动。
许多家长都在困扰于孩子咬指甲的问题,尤其是在幼儿园时期就开始出现这一习惯的孩子。尽管家长们尝试了各种方法,但想要纠正这一行为仍十分困难。对此,北京儿童医院精神科主治医师顾艺为家长们提供了一些方法来帮助孩子克服这一行为问题。
咬指甲或是强迫相关障碍的信号
长期咬指甲或啃食指甲周围的皮肤,可能导致孩子指甲变形、甲沟炎、皮肤老茧、牙齿咬合不正等问题。此外,有些孩子不仅咬手指甲,还延伸到了咬脚趾甲。部分孩子甚至会一直延续到中学,仍然难以克服这一习惯。根据统计数据,首次出现咬指甲行为的平均年龄约为5岁,在青少年人群中的发生率约为20-30%,女性略多于男性。随着年龄增长,咬指甲的行为会有所减少,停止咬指甲的平均年龄约为14岁。
国外学者将咬指甲(Nail biting)的习惯称为咬甲癖(Onychophagia),和拔毛癖、撕皮、咬唇、咬颊粘膜等,都归为强迫相关障碍或冲动控制障碍。顾艺介绍,有研究发现,在咬指甲的青少年中,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即“多动症”的发病率约为40%,焦虑症、强迫症、抽动症的发病率也高于普通人群。有些孩子可能存在紧张、烦躁的情绪,但不会用更好的方式排解,故采用儿童口唇期的方法,通过咬指甲来自我抚慰。长此以往便会形成习惯,在没有焦虑情绪时也会咬指甲。
如何纠正咬指甲这一习惯?
顾艺针对存在咬指甲习惯的不同人群,总结了10组策略。
寻求专业建议。
家长可带孩子到精神科门诊,寻求医生的帮助和评估。医生会详细询问孩子的情况,观察孩子的行为,评估是否存在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情绪障碍等可能的问题。根据医生的建议,可能需要进行药物治疗、心理干预或需要改进家庭教育方式。
完善微量元素检查。
家长可在孩子检查后对特定的微量元素缺乏进行补充,还也可直接日常补充小剂量的铁、镁、锌等微量元素,及维生素D3、多种维生素B等,这些营养素对神经系统的健康和身体的正常发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转移注意力。
如果孩子咬指甲只是难以纠正的习惯问题,而无需药物治疗或心理干预,那么我们可以通过转移注意力的方法来处理。这种方法的关键在于,当孩子咬指甲时,我们不应对此过于紧张或严厉,而是应该自然地引导他们去做其他活动。
使用苦甲水。
对于年龄较小的孩子,可使用苦味指甲油,也叫苦甲水。国外研究表明,使用苦甲水的有效性高于使用提醒腕带。此外,家长还可以考虑给孩子戴上手套,这是一种物理性的隔绝方法,能够有效地阻止口唇和指甲的接触。
玩橡皮、手串。
有些大孩子常在写作业和看书时咬指甲,可以允许他们在写作业时用另一只手玩橡皮、捏捏乐,甚至可以给他们买一些手串、核桃。这些小动作虽然看似无关紧要,但实际上它们并不会对指甲造成损伤,反而有助于缓解他们的紧张情绪,提高他们的专注力。
定期修剪指甲。
家长应该经常关注孩子的指甲生长情况,定期为他们修剪指甲,保持指甲的整洁和美观。同时,也要注意孩子手部的保湿,定期为他们涂抹护手霜,以保护孩子的手部皮肤,让孩子养成爱惜和照顾自己身体的习惯和意识。
装扮手指。
给孩子的指甲上贴上漂亮的贴纸,或者给他们佩戴一些可爱的戒指、手链,激发他们的爱美之心,可帮助孩子自然地减少咬指甲的行为。
活动手指。
让孩子的手指动起来、用起来,可以教小孩子做手指操、手影游戏,或让大孩子学习一种使用指甲的乐器,如吉他、古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