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机构的服务有效适应了群众就近就医的需求,在呼吸道疾病防治方面也切实发挥了作用。从全国整体来看,目前基层呼吸道疾病的诊疗量相对比较平稳,近日监测显示有所下降。
近期,冬季呼吸道疾病的防与治系社会关注焦点。国家卫健委此前在新闻发布会中提到,应对此轮呼吸道疾病要“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中医药是中华传统文化瑰宝,自古以来便有中医防治疫病的说法。近日,浙江省中医院常务副院长张弘接受记者专访,解答中医药防治呼吸道疾病的优势何在,何以实现中西医结合治疗的“1+1>2”效果,以及如何更好实现中医“治未病”效果。
浙江省中医院常务副院长张弘接受采访。肖健 摄
中医视角:何为“疫病”?
“中医多将呼吸道感染归于‘外感热病’范畴,上呼吸道感染即俗称的‘感冒’,对于当下的流感,中医则称之为‘时行感冒’,属于中医‘疫病’范畴,具有发病急、变化快、具有传染性的特点。”张弘说。
其解释,中医认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机体感染疾病的原因不外乎两点:一为外感邪气,二为正气强弱。
从外部因素来看,当前冬季空气干燥、温度湿度较低,加之外界气温的降低,人们处于闭门关窗的室内时间增多,室内空气流通性不强、空气质量不佳等因素都会容易造成流感病毒、支原体等病原微生物的生存和传播。此外,秋冬季人体活动量少等因素,使得免疫力低下的人更容易被病原微生物侵袭。
外邪侵袭人体,则导致机体脏腑功能失调。所谓“温邪上受,首先犯肺”,尤其是儿童被中医称作“稚阴稚阳”,且具有“肺常不足”的特殊生理特点,因此儿童也更易出现发热、鼻塞、流涕、咽痛甚至喘息等一系列临床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