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第一座“双百”平台——“海油观澜号” 是如何建造出来的?
今天(26日)上午,我国第一座深远海浮式风电平台——“海油观澜号”将离开广东珠海福陆码头,前往海南的文昌海域,进行海上安装和调试。“海油观澜号”装机容量7.25兆瓦,将安装于距海南文昌136公里的海上油田海域。“海油观澜号”在单位兆瓦投资、单位兆瓦用钢量、单台浮式风机容量等多个指标上,处于国际先进水平。项目投产后,风机所发电力通过动态海缆接入海上油田群电网用于油气生产。
浮式风电平台是一种可在水中漂浮并捕捉风能发电的装备,通过在浮体内部注水压载,实现在水中漂浮并保持平衡状态,以克服海水对风机基础的晃动作用。 “海油观澜号”是我国第一个,工作海域距离海岸线100公里以上,水深超过100米的浮式风电平台。它是如何建造出来的?
“海油观澜号”是我国第一个工作海域距离海岸线100公里以上、水深超过100米的浮式风电平台。业内都把这座发电平台叫做“双百”平台。
一体化集成作业是浮式风电平台陆地施工阶段的最后的环节,整个过程就是将各种不同形状、尺寸的大型结构以搭积木的形式组合在一起。其中,相当于风机“大脑”的机舱重达260吨,吊装至塔筒顶端,使用的2000吨加强型履带吊跨距达到46米,吊高近140米,比世界著名的摩天轮伦敦眼还要高出5米,创下了国内海上吊装作业的跨距与吊高最大纪录。
中国海油新能源分公司工程建设中心总经理 康思伟:轮毂和机舱通过法兰孔精准对位,插入螺栓连接成一个整体,这个过程犹如在高空中穿针引线,几毫米的偏差就可能导致螺栓无法插入或者受力过大而报废。为了确保吊装过程万无一失,我们前期做了大量数据调研、仿真模拟计算,形成了最终的施工方案。
“海油观澜号”最底部是一个三角形浮式基础,由30个钢结构模块组装而成,包括3个边立柱和1个中间立柱,整体边长近90米、高约35米、重量达4000吨。浮式基础上方是高约83米,相当于30层楼高的圆筒形状柱子,柱子上方是重达260吨的机舱,它的作用相当于风机的大脑,可以指挥风机进行转动和变桨操作。机舱前部的“大风车”每个叶片长76.6米,叶轮直径达158米,扫风面积相当于2.7个标准足球场的大小。风带动3只大叶片使机舱中的发电机转动,生成源源不断的绿色电力。“海油观澜号”装机容量7.25兆瓦,投产后年均发电量可达2200万千瓦时,每年将节约燃料气近1000万立方米。
如此工艺复杂、高精度的吊装,过程中还要面对复杂多变的潮水和风力影响,国际上没有可以借鉴的先例,是目前国内实施难度最大的集成吊装作业。“海油观澜号”的成功一体化吊装,为大兆瓦浮式风机码头集成作业提供了宝贵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