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教育回归本真:让教师站起来 学生才能挺直脊梁!
发布时间:2025-04-22 09:56:37|来源:本网综合|作者:

  作为家长,我们深知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人格健全、独立自主的下一代。但近年来,“教师不敢管学生”的现象屡屡引发热议,甚至有人感慨“跪着的老师教不出站着的学生”。这一矛盾背后,是教育生态的失衡,是家校社关系的错位,更是对教育本质的深刻反思。在此,我以一名普通家长的身份,尝试理性探讨这一问题的根源与出路。

  一、为何“跪着的老师”成了无奈的现实?

  法律与责任的模糊地带

  当前教育惩戒权的边界仍不够清晰。尽管《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明确了教师可采取的惩戒措施,但“正常限度”的罚站、口头批评等仍常被误解为“变相体罚”24。教师稍有不慎,便可能因家长的投诉陷入舆论漩涡甚至职业危机,这种“动辄得咎”的压力让许多老师选择“明哲保身”。

  家校信任的破裂

  部分家长过度干预学校教育,将教师视为“服务者”而非“教育者”。例如,有家长因孩子未被表扬而频繁投诉,导致教师被处分。这种不信任感让教师畏首畏尾,甚至放弃必要的管教,最终损害的是学生的成长环境。

  社会舆论的放大效应

  在社交媒体时代,个别教育事件被无限放大,形成对教师群体的污名化。教师的一举一动都可能被录像、断章取义地传播,导致教育者如履薄冰。

  二、我们需要怎样的教育者与被教育者?

  教育不是一场“零和博弈”,教师的权威与学生的自主性本应相辅相成。

  教师的角色:引导者,而非“服务员”

  教育需要适度的威严。古人云“教不严,师之惰”,合理的惩戒是纠正偏差、培养责任感的重要手段。若教师因害怕投诉而放弃管教,学生将失去对规则的基本敬畏。

  学生的成长:尊重个性,不等于纵容无序

  真正的尊重是帮助孩子建立边界意识。若学生犯错时仅靠“和风细雨”的说教,而缺乏必要的约束,他们可能误以为“任性即自由”,最终难以适应社会规则。

  三、重建家校社协同的“教育共同体”

  政策支持:为教师“撑腰”

  国家已明确要求“维护教师教育惩戒权”,并依法惩处侮辱、诽谤教师的行为210。但政策需进一步细化,例如明确惩戒与体罚的界限,建立教师容错机制,让教师在合法范围内敢于履职。

  家长的角色:从“质疑者”到“合作者”

  家长需理解,教师的严格源于责任,而非对立。与其紧盯教师的“瑕疵”,不如共同制定家校公约,明确双方权责。例如,某中学通过家校协作制定管理制度,既提升了教育质量,也赢得了家长认可。

  社会氛围:重塑尊师重教的文化

  教师职业的尊严需要全社会共同守护。媒体应避免片面渲染教育纠纷,而是传递更多教师敬业的正能量;公众需摒弃“教师即弱势”的刻板印象,认可其专业价值38。

  结语:让教师站起来,学生才能挺直脊梁

  教育是静待花开的艺术,但花朵的成长也需要修剪与扶正。我们呼吁的并非教师“高高在上”,而是让教育回归本真——教师有尊严地传道授业,学生有敬畏地学习成长。唯有家校社携手,才能打破“跪着教书”的困局,培养出真正“站着的下一代”。

编辑:澜溪
免责声明:文章转载自网络。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给予任何担保、暗示和承诺,仅供读者参考,风险自己甄别并承担后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我们会及时删除处理!

图文推荐

相关阅读

资讯

产业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