虫咬性皮炎顾名思义就是虫叮咬或其毒汁刺激引起的皮炎,一般是由螨虫、蚊子、跳蚤、蜜蜂、蜱虫、蜈蚣等节肢动物门昆虫纲中的虫类所引起的。这些昆虫的唾液或毒腺中含有多种成分,当其口器刺伤皮肤时,其唾液或毒液也随之进入,引起局部毒性反应和(或)过敏反应。它好发于婴幼儿及青少年儿童,尤以学龄期前儿童更为多见。
随着大家期待已久的国庆假期即将到来,很多小伙伴们已满怀期待地想要出门游玩。俗话说,“秋蚊猛如虎”,皮肤相关的问题也开始频繁出现。最近,皮肤科门诊经常遇到因面部和耳朵出现水肿的小朋友来就诊的病例。除了皮肤瘙痒,还伴有胀痛,这让家长们感到非常担忧。这是什么原因?孩子出现这样的情况的该如何处理?
顺义妇儿医院皮肤科主治医师王奇飒提示,这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过敏性皮肤病——“虫咬皮炎”,通常是由于被昆虫叮咬所引起的皮肤炎症。建议家长在带孩子外出游玩时,尽量避免被昆虫叮咬,并注意孩子的皮肤健康情况。
什么是“虫咬皮炎”?
王奇飒介绍,“虫咬皮炎”是一种在夏秋季节较常见的过敏性皮肤病,又称作丘疹性荨麻疹、急性单纯性痒疹等。其症状主要包括皮肤瘙痒、胀痛以及水肿等,全身皆可出现,令人感到奇痒难忍、烦躁不安,甚至影响睡眠。
具体来看,“虫咬皮炎”就是当我们的皮肤被蚊虫叮咬后,蚊虫的唾液中的蛋白质会引起免疫应答反应,也就是过敏反应。这种反应会导致皮肤出现红丘疹、红肿、水疱等症状,有时数小时后这些症状会逐渐消退,而有些情况下,第二天的局部水肿会更加明显。这类情况在婴幼儿期及学龄期前后的儿童中比较常见,这是因为儿童对蚊虫蛋白质产生的免疫应答较少,还未产生耐受,并且他们的皮肤含水量较成人高,皮肤也较为敏感,尤其是在面部、眼眶、耳廓、手足等皮肤组织疏松处。
由于瘙痒和胀痛等症状会影响孩子的情绪和睡眠,全家人可能会因此不得安宁。并且,如果患儿忍不住频繁搔抓,会进一步加重皮肤过敏反应,导致皮肤水肿面积扩大,甚至出现细菌感染,如面部蜂窝织炎等,严重者可能会危及生命。因此,如果您的孩子出现了类似的症状,不要过于担忧,但也不能掉以轻心。请及时带孩子去正规医院皮肤科就诊,并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治疗。
如何避免“虫咬皮炎”?
出游期间,家长们应该带上哪些装备来避免此类情况发生?孩子出现症状后又该如何处理?王奇飒医生给出了以下建议。
避免在黎明或黄昏时分带孩子到湿地或水边玩耍;
采用物理隔离方法比较简单直接,如:穿浅色长袖衣裤;
提前使用驱蚊液,优先选择含有避蚊胺等安全有效成分的驱蚊液;
出行前可备上樟脑软膏(建议2岁以上的儿童使用)、炉甘石洗剂等止痒药物;
对于平时易过敏的小朋友,出行时可携带氯雷他定等口服抗过敏药物及中弱效激素药膏;
由于蚊虫对热敏感,大量出汗以后及时洗澡,保持皮肤清爽。
出现症状后如何处理?
涂抹止痒药物,使用时避免将其涂在皮损上,以免刺激或感染;
若被蚊虫叮咬后,皮损部位可能不仅会瘙痒,还可能出现水肿和皮肤发烫等症状。此时,您可以用肥皂水冲洗叮咬部位,以中和蚊虫唾液中的酸性物质,从而减轻不适。
可冷敷患处,冷敷可以降低神经末梢敏感度,减轻痒感,还能冷却皮肤收缩血管、减少组织液渗出,可以使用自来水浸湿的毛巾或冷藏的饮料水瓶子进行冷敷;
如出现皮疹明显增多加重或全身不适症状,应及时至附近正规医院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