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症表现千差万别 “社牛”、“社恐”都有可能
发布时间:2024-04-02 23:14:21|来源:搜狐新闻|作者:

  活动中,于翔作了《孤独症的现状与未来》为主题的报告。她介绍,研究显示,孤独症患病率较高,且有升高趋势。2020年发表的流行病学研究显示我国患病率为0.7%,据此估算我国孤独症人数近千万人。2023年发表的《中国孤独症及神经发育障碍人群家庭现状、需求及支持支援情况调查报告》报道,超过一半的孤独症患儿母亲放弃工作专职照看患儿。

  “孩子才2岁,不会说话很正常,只是说话晚而已,肯定不是孤独症!”

  “我的孩子每天说个不停,怎么可能是孤独症?!”

  “宝贝这么爱笑,很活泼开朗,为什么会是孤独症呢?!”

  作为一名发育行为儿科医生,门诊中很多家长听到孩子孤独症的诊断时,第一反应往往是无法接受。他们有的伤心难过,有的慌张忙乱,难以理解孤独症为何会发生在自己孩子身上。4月2日是世界孤独症日,我们来具体聊聊,家长如何在家尽早识别孤独症的预警信号,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

  孤独症全称是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ASD),又称自闭症,多数在3岁前起病。它是一组以社交交往障碍、兴趣狭窄和重复刻板行为为主要特征的神经发育性障碍。实际上,它不是一种疾病,而是一组/一类疾病的统称,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遗传基因异常、环境因素有关。

孤独症表现千差万别,“社牛”、“社恐”都有可能

  很多人以为,孤独症的表现就是不爱说话。其实,孤独症表现千差万别、功能高低各异,从不爱或不会说话的“社恐”到滔滔不绝的“社牛”,从不与他人对视到一直盯着人看,从不会指认图片到能背诵整本书等等,都有可能。

  社会交往障碍是孤独症的核心症状之一。典型的孤独症完全没有社交动机,有些高功能孤独症有社交意愿但社会交往方式方法不得当,比如声调、表情不恰当,对他人想法及感受无法理解或理解不恰当,无法看懂他人的面部表情、读懂玩笑话或潜台词,无法与他人良性互动等。社会交往障碍会对孩子造成社会功能损害,导致他们不能很好地融入集体。此外,由于社交动机缺乏、不足或不恰当,会伴随语言和交流性语言问题,如语言发育迟缓、语言发育倒退、语言运用能力不足等。

  兴趣狭窄和重复刻板行为也是孤独症的重要表现,且种类繁多,不同时期表现不一,会出现相对常见的重复动作、重复行为、重复刻板语言。

1岁以内的这些异常行为可能是预警信号

  孤独症的表现是随着儿童生长发育过程中逐渐显现出来的,不同年龄阶段表现有所不同。针对1岁以内的小宝贝,很多机构和学者总结出来一些筛查预警征象,具体如下:

  1.极端的气质与行为,一种是特别容易哭闹、特别难安抚;另一种是过于安静,完全不需要家长的陪伴。

  2.眼神接触差,尤其是与妈妈或其他带养人没有眼神接触、对视或者时间偏短。

  3.对声音反应差,特别是对叫自己名字时毫无反应,不看妈妈或其他带养人。

  4.不爱玩互动游戏,如不爱跟妈妈玩“躲猫猫”、“大眼瞪小眼”等游戏。

  5.注视物体的兴趣强于注视人的兴趣,如不喜欢看妈妈的脸,更喜欢看自己的手或眼前的物品。

  6.对需求和分享时的手指指示延迟或缺乏,如9—10月龄以后婴儿会用手指指引家长看自己感兴趣的物品表示需要,或者用手指指出家长说出的简单常见物品;一直没有用食指指物品的动作。

  7.反复的咿呀发声少,前语言期如2—3月龄元音如“a、o、ao”,6月龄后辅音+元音如“ma、da、ba、dai”等发音少。

  8.快乐情绪的分享和互动性表达的缺乏,如很高兴时不会主动看妈妈/带养人,或冲妈妈/带养人笑等。

1岁以上3岁以下,语言发育迟缓尤其要重视

  1岁至3岁有孤独症的孩子,以语言发育迟缓为主要表现,很多家长疑惑,如何与单纯的说话晚进行区分呢?其实,单纯说话晚的孩子虽然暂时还没有发声性语言或语言结构较为简单,但是他的语言理解力可以,有社交能力,能听懂并执行家长或他人的语言指令。而孤独症孩子的语言发育迟缓则不同,具体表现为:

  1.听不懂言语指令,对语言反应少,不理睬他人说话,以至于家长可能怀疑孩子听力有问题,没有咿咿呀呀学语。

  2.出现语言倒退,即以前会说的话现在不会说了或者不说,或表达能力没有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提高。

  3.不会用姿势性语言如点头摇头表达需求,没有或少有指物动作出现。

  4.与家人目光对视少,没有共同关注,没有模仿行为。与家人没有展示,即常说的“显摆劲”,比如完成拼搭积木会很自豪地显摆给妈妈看。没有分享,不会主动把玩具或好吃的分享给别人或听指令分享。

  5.伴随有重复动作,如看手、转圈、摇晃等,或重复行为,如反复按开关、撕纸、看电视广告、天气预报、听同一首歌等。

  需要注意的是,考虑到儿童神经发育的过程性和变化性,有上述高危表现的幼儿,建议家长提高警惕,必要时带孩子到医院就医,由专业人士进行筛查、诊断。与此同时,幼儿孤独症的诊断需要慎重,不能轻易“扣帽子”,但一定要及时发现孩子偏离的地方,进行科学恰当的干预。

编辑:菲菲
免责声明:文章转载自网络。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给予任何担保、暗示和承诺,仅供读者参考,风险自己甄别并承担后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我们会及时删除处理!

图文推荐

相关阅读

资讯

产业

新闻排行